7月28日,大暑后的暮色已渐渐漫过办公楼的幕墙,空旷的楼道间异常安静,而位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所东侧的“蔡海宁‘124’创新工作室”依旧灯光通明,键盘的敲击声、技术探讨声和风扇的嗡嗡声交织成一首进行曲,打破了夜的宁静。
紧跟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深度转型,2023年,青藏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所牵头成立以“茅以升铁道工程奖”获得者蔡海宁命名的“蔡海宁‘124’创新工作室”,工作室现有成员20名,平均年龄32岁,4人具备高级职称,拥有国铁集团“百千万人才”专业拔尖人才3人、集团公司“1533”技术拔尖人才3人,形成了“党员带头、骨干协同、全员创新”集一体的创新攻关团队。
作为集团公司新建立的信息化创新“先锋队”,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之始,以构建开发、运维、安全一体化的研发新模式,服务青藏铁路安全生产、经营管理、技术改造、降本增效等重点工作,扛起新技术在雪域高原铁路场景落地应用的探索重任。
从云计算技术、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方面多管齐下,以动态适配铁路行业信息化的快速演进需求为目标,建立“研发—运维—安全”协同实践机制和“1+N”师带徒机制,定期组织技术沙龙与跨局调研等活动,不断在实战中掌握系统架构设计与业务融合能力,形成了“理论学习—项目实战—经验转化”的闭环培养模式。
创新工作室锚定“智慧天路”建设目标,聚焦系统研发,构建集团公司协同办公平台等重点任务,在智慧党建平台、职培系统等23个自研系统建设中,这支年轻的创新研发团队克服困难,积极开展技术攻关,开展了《青藏集团公司人工智能平台关键技术研究》等5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,高效完成了职工培训系统等7个系统研发上线,技术站作业达标评价系统设计研发等工作,为数字基础性平台打造贡献了智慧力量。
创新工作室成立2年来,依托2项国铁集团和5项集团级科研项目,采取“项目攻关+技术研讨”模式,积极参与研发国铁集团6个信息化项目,自主研发23个系统及7项科研项目,获得12项软件著作权,累计为集团公司节支创效455.54万元,持续破解铁路信息化难题,为“智慧天路”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。
“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,我们团队就像一张白纸,大家带着对信息化的热情和对技术创新的渴望走到一起。2年多来,闯出了一条贴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创新路。”作为全程参与工作室创建成长的团队成员许洪峰说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范国清 郭成平)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